承繼禪讓
關鍵詞:龍文鞭影
經受了各種考驗,堯讓舜參預政事,管理百官。以前高陽氏有八位被世人稱頌的賢德之人,人稱“八愷”,高辛有八位被世人稱頌的賢德之人,人稱“八元”。這十六位賢人的后代,世代都保持著美德。在堯主政的時候,沒有任用他們,舜知道他們的賢能,就舉用了他們的后代。他讓“八愷”的后代主管農業,規范農業事務,在他們的管理之下,農業很順暢地按照節令進行著。舜讓“八元”的后代傳播教化,在他們的努力之下,父慈母愛,兄友弟謹,家庭和睦,社會和諧。當然,對待那些作奸犯科之人,舜也絕不手軟。那時候,有四個兇族:過去帝鴻氏有不才之子渾敦,他丟棄仁義,陰險狠毒,好行兇惡之事;少皞氏有不才之子窮奇,他棄擲信義,憎惡忠直,美化惡言;顓頊氏有不才之子禱杌,他不知話語好壞,不可教訓;縉云氏有不才之子饕餮,他貪戀飲食,圖于財貨。這些人惡名昭彰,堯未能處置。舜掌管迎賓事務時,就將這四家兇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,用來抵御更為邪惡之人。這些措施,顯示了舜的治國才能。
舜在山麓,即使在強烈的暴風雷雨中也不迷失方向,堯就告老回家,讓舜代行天子政事。舜執掌政事二十年,堯才讓他代行天子之事,經過多方考驗,舜終于得到堯的認可,堯禪位于舜,為舜“受終于文祖”。舜登天子位后,去看望父親,仍然恭恭敬敬,對待弟弟,也友愛有加,還封象為諸侯。
舜將部落聯盟議事會改革為貴族議事機構,議事會成員有禹、皋陶、契、后稷、伯夷、夔、龍、倕、益、彭祖等人。這些人在堯帝時期就被推舉作用,卻沒有分配具體的職務。舜業到文祖廟,召集四方諸侯,舉薦賢能之人,這些人被委以不同職務:禹擔任司空,去平定洪水;后稷主持農業,負責播種莊稼;契做司徙,實施五常的教化;皋陶為司法官,掌管司法工作;倕為共工,主管各種工匠;益為虞官,掌管山澤;伯夷為秩宗,主管祭祀天地和宗廟的禮儀;夔為典樂官,教導貴族子弟歌詩舞蹈;龍為納言,傳達舜的命令和轉達下情。舜規定每三年考察一次政績,賞罰分明,各種事情就都興盛起來。這些人中,禹的成就最大。他一心治理水患,三過家門而不入,鑿山疏河,終于治服洪水,消除了水患。傳說舜還以“象以典刑,流宥五刑”治國,也就是在物什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,以警示人們遵紀守法;以流放代替肉刑,以示天子的寬大胸襟。但對那些不肯悔改的罪犯,舜堅決打擊,他設下鞭刑、撲刑、贖刑等刑罰,加以懲治。舜曾把共工流放到幽州,把歡兜流放到崇山,把三苗驅逐到三危,把治水失敗的鯀流放到羽山。當此之時,“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”,“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”,鳳凰也飛來起舞,天下一派清平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