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語名稱
- 道不拾遺
- 成語拼音
- dào bù shí yí
- 成語簡拼
- dbsy
- 成語意思
- 遺:失物。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。形容社會風氣好。
- 成語出處
- 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國無盜賊,道不拾遺。”《戰(zhàn)國策·秦策一》:“道不拾遺,民不妄取。”
- 成語例子
- 人人稱贊道不拾遺,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。
- 近義詞
- 路不拾遺
- 反義詞
- 打家劫舍
- 成語繁體
- 道不拾遺
- 感情色彩
- 中性詞
- 常用程度
- 常用
- 語法用法
- 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含褒義
- 成語結(jié)構(gòu)
- 緊縮式
- 成語年代
- 古代
- 成語正音
- 成語辨形
- 拾,不能寫作“失”;遺,不能寫作“遣”。
- 成語辨析
- 英文翻譯
- Passersby do not touch others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.
- 歇后語
- 成語謎面
- 路有凍死骨
- 成語故事
- 商鞅,原名衛(wèi)鞅,衛(wèi)國人,戰(zhàn)國時期政治家。他在秦孝公時任秦國的宰相,因功勞顯赫而封賜商地十五邑,故稱商鞅。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,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(quán)的舊法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。
他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不管是什么人,只要對國家有功,就應(yīng)該予以獎勵。他鼓勵耕織,生產(chǎn)多的可免去徭役,他認為,貴族世襲的制度應(yīng)該廢除,應(yīng)當按軍功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等級,執(zhí)法應(yīng)該嚴明,不講私情,以法為準。商鞅的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對,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,變法很快就推行開了。
一年以后,由于商鞅積極地推行變法,老百姓的生產(chǎn)積極性提高了,軍隊紀律嚴明,民風也變得純樸起來,人們不隨意拿取,夜不閉戶,道不拾遺,秦國一天天強大了起來,別的諸侯都對秦國心存畏懼。
主站蜘蛛池模板:
驻马店市|
枞阳县|
陈巴尔虎旗|
泾阳县|
留坝县|
英德市|
林口县|
新乐市|
内江市|
漠河县|
江口县|
大石桥市|
玛沁县|
永新县|
道真|
方城县|
和静县|
丽水市|
汉源县|
五寨县|
封丘县|
武定县|
定兴县|
顺昌县|
贵州省|
综艺|
泰州市|
沙坪坝区|
芷江|
双城市|
会同县|
汉中市|
体育|
东丰县|
抚州市|
广东省|
四川省|
尼玛县|
碌曲县|
邢台县|
迁安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