歧伯曰:夫胸腹,藏府之郭也;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;胃者,太倉也;咽喉、小腸者,傳送也;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;廉泉、玉英者,津液之道也;故五藏六府者,各有畔界,其病各有形狀。營氣循脈,衛氣逆為脈脹;衛氣并脈循分為膚脹。三里而瀉,近者一下,遠者三下,無問虛實,工在疾瀉。
關鍵詞:黃帝內經,靈樞,脹論篇
岐伯說:(人體好比是一座城),胸腔、腹腔是臟腑外圍城郭;膻中是起主宰作用的心的宮城;胃是貯存食物的太倉;咽喉、小腸是輸入輸出的通道;人體的五竅是街上的門戶;廉泉穴、玉英穴是津液的出道。所以,五藏六府,各有各的邊界,它們發病也各有不同的反應。營氣順脈而行引發的脹病是脈脹,衛氣與經脈并行于分肉間引發的脹病是膚脹。針治時,取三里穴,用瀉法,患病時日少的可以針瀉一次,得病時間長的可針瀉三次。不論脹病是虛癥還是實癥,取得效果的關鍵在于迅速采用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