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少陰之筋,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陰之筋,邪走內踝之下,結于踵,與太陽之筋合,而上結于內輔之下并太陰之筋,而上循陰股,結于陰器,循脊內挾膂上至項,結于枕骨,與足太陽之筋合。其病足下轉筋,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及轉筋。病在此者,主□瘈及痙,在外者不能挽,在內者不能仰。故陽病者,腰反折不能俛,陰病者,不能仰。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。在內者熨引飲藥,此筋折紐,紐發數甚者死不治,名曰仲秋痹也。
關鍵詞:黃帝內經,靈樞,經筋篇
足少陰腎經之筋,起于足小趾的下面,與足太陰經之筋相合,斜從上至內踝的下方,結聚于足跟,與足太陽經之筋相合,上行結于內輔骨的下面,與足太陰經之筋相合,沿大腿內側上行,結于陰器,又沿脊內,夾脊柱骨,上行至項部,結聚于枕骨,與足太陽經之經相合。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癥有:足下轉筋,本經所循行和結聚的部位都感到疼痛和轉筋。病在這方面的,以癲癇、拘攣和痙癥為主。病在外,腰脊不能前俯;病在內,不能后仰,所以背部苦于拘急,腰就反折而不能前俯,腹部苦于拘急,身體就不能后仰。治療時,應當采用火針法,不用迎隨手法,以病愈確定針刺的次數,以痛處作為腧穴。如病在內,可用熨經、導引、飲服湯藥。如轉筋次數逐漸增多而又加重的,為不可治的死癥。這種病叫做孟秋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