歧伯答曰:足陽明,五藏六府之海也,其脈大,血多氣盛,熱壯,刺此者不深勿散,不留不瀉也。足陽明刺深六分,留十呼。足太陽深五分,留七呼。足少陽深四分,留五呼。足太陰深三分,留四呼。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。足厥陰深一分,留二呼。手之陰陽,其受氣之道近,其氣之來疾,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,其留,皆無過一呼。其少長、大小肥瘦,以心撩之,命曰法天之常,灸之亦然。灸而過此者,得惡火則骨枯脈澀,刺而過此者,則脫氣。
關鍵詞:黃帝內經,靈樞,經水篇
岐伯回答說:足陽明胃經,是五藏六府之海,其經脈最大,而且血多,氣盛、熱壯,針刺時,不深刺則邪不能散,不留針則邪不能瀉。足陽明經,針刺六分深,留針的時間是十呼。足太陽經,針刺五分深,留針的時間是七呼。足少陽經,針刺四分深,留針五呼。足太陰經,針刺三分深,留針四呼。足少陰經,針刺二分深,留針三呼。足厥陰經,針刺一分深,留針二呼。手的三陰三陽經脈,由于它們接受臟氣的道近,氣行也快,針刺的深度,一般不超過二分,留針的時間,一般不超過一呼。但人有老少、長短、肥瘦的不同,還必須根據具體情況,使之合乎自然之理。灸法也是這樣的。灸而過度,可成惡火,造成骨髓枯槁、血脈凝澀。刺而過度,會發生氣脫,使正氣受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