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大怨,必有馀怨;報怨以德,安可以為善?是以圣人執(zhí)左契,而不責于人。有德司契,無德司徹。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
hé dà yuàn , bì yǒu yú yuàn ;
和大怨,必有馀怨;
bào yuàn yǐ dé , ān kě yǐ wéi shàn ?
報怨以德,安可以為善?
shì yǐ shèng rén zhí zuǒ qì , ér bù zé yú rén 。
是以圣人執(zhí)左契,而不責于人。
yǒu dé sī qì , wú dé sī chè 。 tiān dào wú qīn , cháng yǔ shàn rén 。
有德司契,無德司徹。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
關鍵詞:老子,道德經(jīng)
和解深重的怨恨,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;用德來報答怨恨,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?因此,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據(jù)的存根,但并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。有“德”之人就像持有借據(jù)的圣人那樣寬容,沒有“德”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。自然規(guī)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,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。
“和大怨,必有馀怨;報怨以德,安可以為善?”
重大的仇怨,縱使把它調解,也會有余怨留在心中。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方法呢?
“是以圣人執(zhí)左契,而不責于人。有德司契,無德司徹。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”
所以圣人就象借貸人雖執(zhí)有借據(jù)但只給予并不索要。有德的人也是如此。無德的人只索取并不給予。天道無私,只給有德的人。
本章繼續(xù)討論“損有余而補不足”的道理,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,警告統(tǒng)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。因為積怨太深,就難以和解,用稅賦去榨取百姓,用刑法去箝制百姓,都會構怨于民。所以,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圣人那樣,行“無為”之治,以“德”化民,給予而不索取,不擾害百姓。這就是“執(zhí)左契而不責于人”。
[長篇大論]
還重嗎
韓國的鏡虛禪師帶著出家不久的弟子滿空出外行腳布教,弟子一路上竟?jié)M腹牢騷,嘀咕不停,嫌背的行李太重,不斷地要求師父找個地方休息。鏡虛禪師卻說路途那么遙遠,老是休息,什么時候才能到達目的地呢?鏡虛禪師徑自精神飽滿地向前走去。
有一日,師徒倆經(jīng)過一座村莊,迎面遇到一位姿態(tài)美麗的婦女,走在前面的師父不曉得跟那位婦女說了些什么,只見那女人突然大聲尖叫。婦女的家人和鄰居聞聲出來一看,以為和尚輕薄婦女,齊聲喊打。身材高大的鏡虛禪師不顧一切地向前飛奔,走在后面背著行李的徒弟也快速地跟隨師父往前奔逃。
跑過幾條山路后,鏡虛禪師見村人沒有追上,就在一條寂靜的山路邊停了下來,回頭看見徒弟氣喘噓噓地跑了過來,就非常關心地問徒弟道:“剛才背了那么多行李,跑了這么遠的路,還覺得重嗎?”
“師父!很奇怪,剛才奔跑的時候,一點都不覺得行李很重!”
總而言之,在人生的旅途上,如果對前途沒有堅毅不拔的信心及目標,那么做一點小事,就會覺得很辛苦、繁重;如果對前途有信心、有理想、有目標,再遠的路途、再重的責任,也不會感覺辛苦、繁重了。
因此,我們在人世間,最重要的是訓練自己要有承擔力、責任感,你有多少擔當就有多少力量,相對的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(yè)。
1、報怨以德:許多學者都以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內,但據(jù)上下文意應在本章內。
2、契:契約。
3、責:索取所欠。
4、司徹:掌管稅收的官職。
5、無親:沒有偏親偏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