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語名稱
- 罰不當罪
- 成語拼音
- fá bù dāng zuì
- 成語簡拼
- fbdz
- 成語意思
- 當:相當,抵擋。處罰和罪行不相當。
- 成語出處
- 《荀子·正論》:“夫德不稱位,能不稱官,賞不當功,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。”
- 成語例子
- 誰個懲辦要嚴,誰個處罰從輕,農民都有極明白的計算,罰不當罪的極少。(毛澤東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》)
- 近義詞
- 罪大惡極 罪不容誅
- 反義詞
- 賞罰分明 罰當其罪
- 成語繁體
- 罰不當罪
- 感情色彩
- 褒義詞
- 常用程度
- 常用
- 語法用法
- 一般作主語、賓語、定語。
- 成語結構
- 主謂式
- 成語年代
- 古代
- 成語正音
- 當,不能讀作“dànɡ”。
- 成語辨形
- 罰,不能寫作“伐”。
- 成語辨析
- 英文翻譯
- the punishment exceeds the crime <be unduly punished>
- 歇后語
- 成語謎面
- 成語故事
- 戰(zhàn)國后期,趙國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,名叫荀況,人們把他的著作稱為《荀子》。
《荀子》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,其中一篇叫《正論》,是專門議論政治的。文中提出一個看法:國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樣。殘暴的國君被推翻,如夏桀被商湯打倒,商紂被周武王消滅等,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。
荀況主張刑罰要嚴明,犯罪的應根據罪行的大小,給予相應的處罰。如果殺人的不償命,傷人的不判刑,那就會縱容犯罪,擾亂社會。有人說:“古代沒有肉刑,只是象征性地用刑。比如,不使用黥(qing)刑而用墨畫臉來替代;不使用劓(yi)刑,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來替代,這種辦法在昏亂的現代是行不通的。如果繼續(xù)這樣做,犯罪的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,犯罪行為將越來越多。
在闡述了上面這些情況后,荀況提出了自己的主張;一個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稱,官職要和才能相稱,賞賜要和功勞相稱。如果不是這樣,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稱,官職和才能不相稱,賞賜和功勞不相稱,處罰和罪行不相稱,那就會帶來極大的不幸和嚴重的后果。
主站蜘蛛池模板:
峡江县|
新干县|
赤水市|
儋州市|
中江县|
南昌县|
延吉市|
左权县|
浪卡子县|
理塘县|
进贤县|
奉贤区|
隆德县|
桂林市|
丹阳市|
米泉市|
政和县|
绥德县|
静安区|
松潘县|
阜平县|
五华县|
兴海县|
涟水县|
英德市|
西城区|
乳山市|
安龙县|
岫岩|
潜山县|
苍梧县|
哈密市|
通化县|
德兴市|
南江县|
碌曲县|
北宁市|
余江县|
广汉市|
岐山县|
手游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