圍魏救趙
wéi wèi jiù zhào 圍魏救趙
- 成語名稱
- 圍魏救趙
- 成語拼音
- wéi wèi jiù zhào
- 成語簡拼
- wwjz
- 成語意思
-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,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。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。
- 成語出處
- 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
- 成語例子
- 倘用圍魏救趙之計,且不來解此處之危,反去取我梁山大寨,如之奈何!(明 施耐庵《水滸全傳》第六十四回)
- 近義詞
- 聲東擊西
- 反義詞
- 圍城打援
- 成語繁體
- 圍魏救趙
- 感情色彩
- 褒義詞
- 常用程度
- 常用
- 語法用法
-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用于軍事
- 成語結構
- 偏正式
- 成語年代
- 古代
- 成語正音
- 成語辨形
- 魏,不能寫作“味”。
- 成語辨析
- 英文翻譯
- save the Zhao by besieging the capital of the Wei
- 歇后語
- 成語謎面
- 孫臏救邯鄲
- 成語故事
- 戰國時,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。趙求救于齊,齊王命田忌、孫臏率軍往救。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,內部空虛,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,因而,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,回救本國,路經桂陵要隘,又遭齊兵截擊,幾乎全軍覆沒。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。
公元前354年,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,雙方戰守年余,趙衰魏疲。這時,齊國應趙國的求救,派田忌為將,孫臏為軍師,率兵八萬救趙。攻擊方向選在哪里?起初,田忌準備直趨邯鄲。孫臏認為,要解開紛亂的絲線,不能用手強拉硬扯,要排解別人打架,不能直接參與去打。派兵解圍,要避實就虛,擊中要害。他向田忌建議說,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,內部空虛,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,占據它的交通要道,襲擊它空虛的地方,向魏國的國都大梁(今河南開封)進軍,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,齊軍乘其疲憊,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,魏軍大敗,趙國之圍遂解。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,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,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叁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。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,至今仍有其生命力.。
主站蜘蛛池模板:
濮阳市|
宜昌市|
盐源县|
渭源县|
攀枝花市|
靖西县|
虞城县|
建瓯市|
文水县|
石泉县|
梁山县|
永和县|
遵义县|
嘉兴市|
丁青县|
苍山县|
墨玉县|
柘城县|
西宁市|
都昌县|
博湖县|
建宁县|
吉木乃县|
长岛县|
城固县|
锦州市|
道孚县|
闻喜县|
平舆县|
东乡族自治县|
佛学|
周宁县|
麻江县|
金秀|
海林市|
宁远县|
青铜峡市|
西华县|
宜良县|
丰原市|
原平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