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語名稱
- 囫圇吞棗
- 成語拼音
- hú lún tūn zǎo
- 成語簡拼
- hltz
- 成語意思
- 囫圇:整個兒。把棗整個咽下去,不加咀嚼,不辨滋味。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。
- 成語出處
- 宋·圓悟禪師《碧巖錄》卷三:“若是知有底人,細嚼來咽;若是不知有底人,一似渾侖吞個棗。”
- 成語例子
- 讀書要善于思考,不能囫圇吞棗,不求甚解。
- 近義詞
-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
- 反義詞
- 含英咀華 細嚼慢咽 融會貫通
- 成語繁體
- 囫圇吞棗
- 感情色彩
- 貶義詞
- 常用程度
- 常用
- 語法用法
- 作謂語、賓語、狀語;含貶義,形容讀書不認真
- 成語結構
- 偏正式
- 成語年代
- 古代
- 成語正音
- 囫,不能讀作“wù”。
- 成語辨形
- 棗,不能寫作“束”。
- 成語辨析
- 囫圇吞棗和“生吞活剝”;都可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。不同在于:①囫圇吞棗偏重指作學問不求甚解;“生吞活剝”偏重指生搬硬套。②“生吞活剝”還可形容吃東西時的狀態;囫圇吞棗不能。
- 英文翻譯
-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
- 歇后語
- 成語謎面
- 吃棗子不吐核
- 成語故事
- 有個人曾經對人們說:“吃一點梨,對人的牙齒有好處,但是吃多了,會傷脾的;棗呢,正好與之相反,雖然可以健脾,但吃多了會對牙齒有害。”聽的人中一個人聽了,想了想,說:“吃梨時,只嚼不咽,還會傷脾嗎?吃棗時,我不嚼,一口吞下去,這不就可以保護牙齒了嗎?”另一個年輕人聽他這么一說,就想開個玩笑:“你這不是囫圇吞下棗嗎?”周圍在場的人都笑了。讀后:我們學習知識時不能囫圇吞棗,首先把要學的知識理解清楚,然后再認真去掌握它。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,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。
主站蜘蛛池模板:
泸州市|
永安市|
冕宁县|
独山县|
鹤壁市|
淮南市|
泽普县|
中方县|
拜泉县|
桑日县|
诏安县|
札达县|
新乡市|
五家渠市|
北流市|
康平县|
思南县|
托克托县|
遵义县|
峨山|
信丰县|
瑞丽市|
兴城市|
荆州市|
商南县|
珲春市|
潼南县|
三原县|
西青区|
射阳县|
兰考县|
陆川县|
乃东县|
铜川市|
吐鲁番市|
古交市|
宜兴市|
惠安县|
郑州市|
崇州市|
龙门县|